你是屬於練習型選手嗎?《訓練篇》
- Kyra Tsen
- 2022年8月1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2022年8月2日
撰/孫千嵐

Q: 我是典型的「練習型選手」─練球嚇嚇叫,但上場比賽時總是另一個樣⋯⋯怎麼辦呢?
每個人的技術問題不同(技術訓練請找專業教練指導),在此先不針對個人技術或舉例說明個案探討,此篇從訓練層面做探討,只在提供訓練中遇到困境,解決困境的方法。
1. 主動訓練意識不足
通常這類型的選手,多半在訓練中的「主動訓練意識」比較不強烈,訓練中的意識經常只是在執行訓練項目而已,把它練完就好,跟著練完就好,可以交差了事就好,可以回顧一下自己的訓練,真誠的問問自己,是不是如此呢?
2. 延伸上述問題,如果是,那該怎麼辦呢?
2.1:練習同時要重「質」不只是重「量」
只管練很多,練很長時間,流很多汗,看起來很用力很認真,但其實腦袋沒有在思考,身體細膩一點的感受也必然無法呈現,腦袋不運作、心思不細膩自然就沒有辦法練習到與感受到,那些極瞬間發生的高技巧技術,而訓練裡沒有出現的,自然在比賽中就不太會出現,就算偶然出現了也無法被捕捉。
2.2:解惑訓練目的
可以試著了解練習這個技術或訓練項目,對自己而言它有什麼益處?是因為自己的這項技術還不完整(需要補強)?還是這樣的技術在比賽中對我有什麼幫助呢(我要如何使用它)?或是可以怎麼結合到比賽的技戰術中?,還是⋯只是每次都只是維持手感(練爽的🤭)
這些問題在訓練前就可以先整理過,寫寫訓練紀錄會有許多幫助,然後上場訓練前,再看看,再接著進入訓練課程。
2.3:別練著練著就恍神,遇到問題就隨意帶過
一般來說訓練前執行上述2.2應該不算困難,困難的是你對自己感覺到痛苦的耐受力有多少,有些人其實耐受力很少很少(一碰到問題就馬上逃跑、迴避),通常原因是因為,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困境,一般就是我們「本來、自身就比較脆弱無力的地方」,所以承載能力就更低了,痛苦的感受力也就特別明顯,也就更難專注,可以在這裡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也總感受如此?
2.4:延伸上述問題,如果是,那該怎麼辦呢?
可以試試,當困境出現時,告訴自己「沒事」,就是這裡比較弱才需要練習補強它,難受是正常的,別害怕這種感覺,我想要去認識它,瞭解它,然後體諒它,慢慢來(一點一點的累積),有耐心的給它多一些機會,容許自己在訓練中摸索,在訓練中犯錯,在犯錯的動作中尋找對的感覺,適合自己最有利的動作,這是過程的美妙,也是訓練最重要的意義,體驗看看吧!
2.5:養成克服問題的習慣
同樣的問題,大大小小的難關會不斷在訓練中出現,如果能克服一次就能依循模式,克服第二次、第三次⋯⋯,慢慢就能養成習慣,也就不那麼害怕面對自己的問題了。
Comments